MG冰球突破官网网站把思政课开进“骆驼湾”

发布日期:2025-05-15

浏览次数:0

一间老院子、一片香菇大棚、一条山乡蝶变之路……当思政课堂从教室搬到太行山深处的骆驼湾村时,学生们触摸的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,而是脱贫攻坚的鲜活历史、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。5月7日,MG冰球突破官网网站组织本学期上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”课的学生代表开展以“红色沃土育初心 实践课堂砺使命”的社会实践活动,把思政课开进了“骆驼湾”。



第一站:骆驼湾村前广场——触摸脱贫攻坚的“红色地标”‌

“同学们,脚下的这片土地,曾是习近平总书记挂念的‘贫中之贫’。今天的骆驼湾村已经由原来的‘贫穷湾’蜕变成为美丽的‘幸福湾’,这里发生美丽蝶变的成功密码是什么?”在骆驼湾村前广场,常宝红老师介绍了这次实践教学的目的,并以“骆驼湾脱贫记”为题开展现场教学。

2012年12月30日,习近平总书记情系人民,踏雪访贫到骆驼湾村,在这里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的动员令。如今,骆驼湾早已打赢脱贫攻坚战,正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奋力前行。常老师以骆驼湾为“活教材”,讲述脱贫攻坚政策如何盘活一方水土:“从‘土坯房漏风漏雨’到‘家门口吃上生态饭’,这里的蝶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缩影。”



第二站:骆驼湾一号院、二号院——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

“大家看,这是骆驼湾一号院,村民唐荣斌的家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阜平革命老区看望慰问困难群众,到骆驼湾看望慰问的第一家,如今唐荣斌一家搬进了新居,这里已成为骆驼湾脱贫攻坚的最好见证。”张彩云老师为同学们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到唐荣斌家慰问时的情景,同学们听着老师的讲解,现场感受当年的贫困现状,深深体会习近平总书记体察百姓冷暖、关注民生百态、带领人民致富奔小康的浓浓真情与担当。

走进骆驼湾二号院,一眼望去,青水瓦,木挑梁,小皮檐,花格窗,黄泥墙,草木葱茏,鲜花盛开,当年30多平米的破旧土坯房小院,经过改造整修,已是太行民居最典型的特色花园式庭院。常宝红老师一边讲着小院今夕对比的变化,一边解答着同学们的疑问。从小院主人幸福的微笑中,大家感受着脱贫攻坚的成果。



第三站:真贫博物馆——聆听打赢脱贫攻坚的奋斗历程

穿过石板路,走进真贫博物馆,这是一处保留原貌的陈家老院子,斑驳的土墙、木格窗、旧农具,瞬间将人拉回过去的岁月。在这里,MG冰球突破官网网站兼职思政课教师、龙泉关镇副镇长曹建平给同学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。他谈到:“原来的骆驼湾村是一个‘九山半水半分田,石头缝里难挣钱’的地方,一条年久破损的硬化路阻断了大多数人的脚步。如今,靠着乡村旅游、香菇种植、高山林果等产业,过去的穷困窘境一去不复返了。”同学们在“沉浸式课堂”中感受到,“打赢脱贫攻坚战”的不是口号,而是实干;感受到党中央一定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人民情怀。



第四站:香菇大棚——看产业兴农,寻找“致富密码”

顺着山路,乘车来到骆驼湾香菇大棚种植基地,一排排香菇大棚整齐排列,一眼望不边。走进雾气氤氲的香菇大棚,菇农‌张大哥‌一边演示菌棒养护,一边感慨:“以前种地靠天吃饭,现在靠技术、靠政策!这大棚一年有3万多元的收入,日子越来好!”近年来,香菇已经在太行山深处撑起了“致富伞”,成为带动当地村民致富的主要产业。小香菇,大产业,香菇种植已成为骆驼湾村走向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,不仅为村民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收入,还解决了不少劳动力就业问题。



第五站:脱贫攻坚实践课堂广场——畅谈感想,青春有为

最后一站,在骆驼湾村脱贫攻坚实践课堂广场,在常宝红老师的主持下,进行了一场“骆驼湾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”专题讨论。常老师结合骆驼湾这个经典案例,进一步引发同学们对脱贫攻坚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入思考,开启了“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功密码是什么”和“新时代如何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春答卷”的大讨论。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的李昊轩同学说:“骆驼湾村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,从骆驼湾村成功蜕变的历程中,我感受到,打赢脱贫攻坚战,要坚持党的领导,以人民为中心,还要找对路子,因地制宜,发展产业,脱贫致富。”MG冰球突破官网网站的牛一帆同学畅谈了自己的感想,她说:“作为青年学子,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,把个人理想融入到民族复兴伟业,坚持知行合一,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。”


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“‘大思政课’我们要善用之”。教育不止在教室,更在广袤的中国大地。新时代青年既要学透“有字之书”,更要读懂“无字之书”。从骆驼湾一号院的脱贫记忆,再到香菇大棚的产业创新,这堂“行走的思政课”让同学们看到,乡村振兴既是国家战略,也是一代人的使命;当课堂与乡土碰撞,让理论照进现实,更使他们读懂了“脚下有泥,心中有光”的真正含义。